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儒家基督徒论坛(学术版)

这里是耶儒对话、耶儒融合的网路学术资料汇集(请参见本论坛原始站、新浪站、天涯站)

 
 
 
 
 

日志

 
 
关于我

2005年孔诞前夕,本论坛最初为应对儒家复古派而由金陵协和神学院儒家基督徒文化研究者建立。论坛因故曾辗转多处,2005年底落脚于改造博客网bokee.com资源而来的有门槛的学术论坛。2013年由博客网迁于此处。这里是追求中华文化与基督信仰融合的“儒家的基督徒”网路学术资料汇集(不仅仅停留在耶儒对话上)。这里呈现出自从利玛窦以来基督信仰扎根于中华文化土壤的一条清晰的“儒家基督徒神学”文化流脉。如需在此发表最新相关学术资料请直接投稿论坛管理员rjjdt@126.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投稿”。

文章分类

关于儒家性善论与基督教人论--儒家基督徒论坛(学术版)  

2006-03-29 17:47:0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关于儒家性善论与基督教人论

                                      

yuelai2000 发表于:2006-3-27 23:36:21

有不少基督徒在不求甚解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知来由的歪曲和诋毁儒家,大谈什么“人之初,性本恶”,因此十分有必要厘清儒家性善论与基督教人论、儒家复性论与基督教复和说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儒家思想在人性论与道德黄金律方面与基督教神学的某些类似甚至是惊人的类似,却是这些由于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因而极易诋毁攻击之的基督徒所无从理解和想象的,当然这实际上等于否定和藐视了神的普遍启示对社会秩序与人类存在的护理,即错误又令人悲叹。

  儒家认同性善论的根源在于对天道即上帝之良善的体认,《周易.系辞》中的“继善成性”早就说明了人之善性是上帝赋予的,在《中庸》开头的“天命之谓性”也说的是这个意思,而《大学》的“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是明确地将上帝赋予人以善性去成己成人成物视为人的使命。也正是基于这种相同的理解,孔子认定人的“性近”,即都具有类似的天赋善性,故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说。这个“初”即是“任何人之初始”,故它包含有“人类之初始”及“后来的个人之初始”两层含义,就前者而言,它和基督教理论完全相同;就后者而言,则缺了对“人的堕落”的考查,这并不令人意外,因即使是作为最为完全的普遍启示的儒家也必然缺乏神的“特殊启示”。

然而问题也不是如此简单,人类堕落以后,虽然可以认为是形成了所谓的“原罪”这种“后天人性”——即由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所导致的——或曰“第二天性”(神学史上对原罪概念不是没有疑义的,在此不讨论),但身上仍残存着神的良善、公义之形象,尽管受到了损坏且罪性极深,这一些许微弱的善性依然是本来就有的,人们之能够作些微不足道的善事、之能够有一定的良心之判断就在于这微弱的善性依然发挥着作用,即便是在加尔文看来,这亦表现了神的普遍恩典。如此来看,只要关注性善之“本”之“本源、本来”的语意,在弱含义条件下,只要不否认本善之性已受严重污染败坏,“人之初,性本善”依然成立,“性本善”与“本善之性已受严重污染败坏但未彻底失丧”从逻辑上看是相容事态,并且甚至可以看作是相互蕴涵的。


孟子言“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也,圣人存之,小人去之”,实际上是看到了人的本善之性具有了一种微弱性,故需将其操存之即需将微弱且珍贵的本善之性——四端之心——“扩而充之”,使人真正地摆脱动物式的生存方式而成德成人,这恰恰是上天即上帝赋予人的使命,人需尽心尽性以知天,反之亦然,“不知天,无以为君子”。在天人合一(知天、则天——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认识上帝和遵循效法上帝之道)的立场上解决“人禽之辨”始终是儒家关注的核心问题。人的本善之性为什么会衰弱或非完全地严重的失丧,而造成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呈现为动物或准动物式的生存,孟子是从道德选择的角度回答的:一方面是外在环境的逼迫诱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在这种经常性的逼迫诱导面前“陷溺其心”所致。当然孟子是不可能认识到历史性的“人的堕落”及其拯救这一特殊启示,但他看到了本善之性的衰弱是由于人们陷溺其心所致(尽管孟子对其普遍性未予以确认),实际上等于解释了社会上罪恶产生的根源在人不在神,尔后宋儒进一步区分人了的“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要求从后者回复到前者(即“复性说”),从结构上看,是和基督教的经由耶稣的救赎最终达到人神和好即复和——此时人重获其良善公义理性之本性——基本上同构,而且在内容实质上有部分相同——失性与复性,当然儒家缺乏救赎与实在性的永生的概念——————未完待续

  评论这张
 
阅读(1024)|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